田野的意义,在于感知真实社会的脉搏

田野的意义,在于感知真实社会的脉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老师,自1996年开始进入田野调查,近20年时间里,他在全国南北各地农村陆续建立了10余个调查点。他与自己带领的研究团队从农民日常生活与个人生活史入手,对村庄权力结构、社会分层与村庄变迁进行长时段的追踪调查,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典范。正如杨善华所言:“田野的意义,在于感知真实社会的脉搏。”

《做田野》

杨善华 著

《做田野》正是这样一本浓缩杨善华教授20年间田野研究思索的书籍,它既是一部方法论著作,也是学术传承的见证,更是一个“田野工具箱”。

理论奠基与实践指南:

从“意义探究”到“制度化流程”

杨善华田野理论最重要的一个内涵,即田野调查的实质是“对被访人赋予话语、场景及生活细节的意义探究”,并强调“访谈现场即是研究的开始——被访人“说了什么”“如何说”,甚至“未说的话”和“言外之意”,都值得深挖,都有其社会学上的意义,应是田野调查应关注的重点,只有认清这些琐碎细节的价值,才能更完整地掌握被访人真实的情况。

“制度化建设”则是其学术研究团队实践的一大创举:每晚的讨论会并即时点评、新老搭配的“蒙氏教育”、追踪调查与田野日记批阅反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提炼概括、学术鉴赏等核心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们互相沟通、深入挖掘田野,促进产出了大量高质量学术成果——仅河北平山西水碾村一个调查点,便衍生出4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2篇本科毕业论文。成功的经验也证明了,通过深度访谈、讨论会、田野日记等制度化流程,研究者能够更深入挖掘社会现象,实现从资料搜集到理论提炼的跨越。

薪火传承:

从“放羊式”指导到“手把手教”的育人实践

“制度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社会学学生。杨善华教授在代前言中回顾了北大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传承脉络:从雷洁琼、袁方等前辈的“提携”传统,到自身从“放羊式”指导到“亲力亲为”的转变背景:随着学生构成与自身情况的复杂化,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就会显得不负责任了——比如针对一些本科非社会学的学生,他们需要这样“制度化”的起点。通过“讨论会即时点评”“田野日记批注”等“手把手教”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术瓶颈。而那名本科非社会学、相对缺乏社会学训练的学生的调查,最终也得以完成从“流水账”到“研究雏形”的蜕变,她写下的慈溪和银川郊区的调查日记,已被列入团队的历史档案。

教师的角色在于“激发兴趣”与“指点方向”,而学生需通过实践“主动投入”,书中收录的学生田野笔记生动展现了这一理念——田野不仅是学术训练,更成为理解他人苦难、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人生课,其学习到的田野知识,将在未来的人生生活与工作中,终身受用。现为记者的吴青阳,就在书尾写记述了自身的故事:田野中相遇的一位饱经苦难的农村妇女,当年未觉怎样,成为记者后,却总反复想起当年她失魂落魄的模样,“从模糊变得鲜明,从无足轻重变得重若千钧”。这份反思,最终成为其记者工作的价值锚点。

超越学术:一部“田野工具箱”

《做田野》一书不仅面向社科学者,更致力于为更广泛意义上的田野工作者提供田野参考。从最初作者的理论阐述和田野经验分享,到最后收录的作者门生亲临田野时的一线记录和对过往田野经历的回顾,皆能给相关从业者启发,令人从中找到田野工作的共性:如何通过“换位思考”实现“投入的理解”?如何活用人情面子这一中国的“社会底蕴“?如何理解女性主义迅速发展下中国乡土社会的女性主体性?等等。

以乡土社会的妇女为例,杨善华看到,普通妇女们“有着对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清晰和理性的认知,知道如何在观念和行动方面达到和社会环境的协调以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知道如何将自己个人的利益融入家庭(家族)或集体的利益以在‘家本位’或‘集体本位’的体制下获得‘自主性’”,虽然她们的实践未必是女性主义理想的范式,但“她们的意识和行动中同样有着中国妇女几千年所积累的生存智慧的显现”。由此,认知并理解其所处的背景和行事逻辑,才能不受个人思维和价值观所梏,发掘出对象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做田野》一书结合杨善华教授本人实际田野经验,系统阐述了其田野研究方法的理论核心,并在范式与方法之外,编入学生们的田野日记与经验,凝聚了作者20年田野调查的研究精华,除社会学学界的同僚与后辈外,也为社会学以外的特稿记者、非虚构作者等有田野需求的相关人群,提供宝贵经验和参考指引。

原标题:《田野的意义,在于感知真实社会的脉搏》

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

公司如何监控员工电脑?(四个有效监控员工办公电脑的方法)
解决电脑玩游戏时花屏的问题:常见原因及应对策略
java继承(详细)
足球比分365

java继承(详细)

📅 06-30 👁️ 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