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
墓葬是生者为埋葬死者所创造的地下空间,承载着生者对死者的情感寄托。 为了减少自然或人为对尸身及墓葬的破坏, 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安置,自秦汉时期以来,墓葬防护措施日趋向复杂化发展。
秦汉时期的墓葬防护措施可分为墓上防护和墓内防护两部分。 墓上防护,包括围墙、壕沟、陵园、封土的建造,守陵人员的设置,等等;墓内防护,包括墓室结构的设计,墓道、墓门采取的建筑方式,墓室、棺椁之间的空间设计,以及尸身的处理方式,等等。 对于秦汉时期墓葬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学者进行过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墓葬的防盗、 不同时期墓葬防护措施的选择、 墓葬防排水系统的设置以及尸身的防腐等方面[1]。笔者通过对汉代墓葬的观察、研究,发现不同形制的墓葬,受当时地理环境以及丧葬习俗的影响, 防护措施有所不同,而不同等级者,对墓葬的防护要求也有差别,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丧葬思想观念。 本文拟通过整理、分析汉代不同形制墓葬所采取的墓内防护措施, 对汉代墓内防护措施的地域性特点、 等级性特点等进行探讨。
一、不同形制墓葬内的防护措施汉代以前,人们就已认识到,如果对尸身处理不当就会遭受破坏,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对此,文献多有记载,如《孟子·滕文公上》云:“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 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吕氏春秋·孟冬纪·节丧》云:“古之人有藏于广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谓也,葬不可不藏也。 葬浅则狐狸抇之, 深则及于水泉。 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 此则善矣,而忘奸邪、盗贼、寇乱之难,岂不惑哉? 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 狐狸、水泉、奸邪、盗贼、寇乱之患,此杙之大者也。 慈亲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 善棺椁,所以避蝼蚁、蛇虫也。 ”由此可知,早期墓葬之所以采取防护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盗寇、动物侵扰及地下水患。 汉代墓葬及丧葬制度进一步发展,墓葬形制多样,防护措施根据需求进行设置,也越来越丰富。 目前,汉墓考古发掘资料显示,防护措施主要集中在木椁墓、崖墓与崖洞墓、砖室墓等几种形制的墓葬之中。
(一)木椁墓的防护措施木椁墓是指在竖穴土坑内构筑木椁的墓葬构造方式。 据考古资料可知,木椁墓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中晚期已臻于成熟,主要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早中期,长江流域及交趾等边远地区则延续至东汉时期, 后随着砖室墓、石室墓的盛行而消失[2]。
由于木材易腐朽, 木椁墓要求墓葬处于一个密闭的空间里以隔断空气。 因此,对木椁本身、椁室内尸身、椁室空间等皆有较多的防护要求。 那么,汉代木椁墓中都有哪些防护措施呢?
1.棺椁用泥封护。 目前的考古材料显示,木椁墓中用于封护棺椁的泥土多为白膏泥、青膏泥及黑胶泥等黏性较大、 防渗水效果较好的泥土。 常与木炭共同使用,覆盖于椁盖之上或涂抹于椁室周围、底部。 例如,四川绵阳MSM1[3],其木椁四周、底部、顶部均填塞木炭,四周木炭厚0.25~0.55 米,底部木炭厚约0.25米,顶部木炭层被破坏。 在顶部的木炭层上,涂有厚约0.3 米的青膏泥。棺椁使用这种防护措施的地区有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云南、浙江、四川、安徽、广西等地,主要是沿海及南方地区。
2.墓室与椁之间填充或铺设材料。此类方法最为常见, 填充或铺设材料包括木炭、沙子、石片、卵石、砂石、贝壳、膏泥等,主要填充在墓室与椁之间, 一些小型墓葬仅在墓圹底部平铺一层用于防潮。 木炭吸水性较好,将之置于棺椁下方,避免棺椁直接接触土壤,且有一定的厚度,可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 史料中有将木炭或贝壳之类的材料用于墓葬之中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孟冬纪·节丧》:“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外。 ”高诱注曰:“石以其坚, 炭以御湿, 环绕也。 ”《周礼·地官·掌蜃》:“掌蜃, 掌敛互物蜃物,以共堙圹之蜃;祭祀共蜃器之蜃;共白盛之蜃。”郑玄《注》云:互物, 蚌蛤之蜃。堙犹塞也,将井椁先塞下以蜃,御湿也。又见《左传·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这些材料在墓葬中运用较多, 又如湖南长沙望城坡西汉木椁墓[4],在木椁周围填以木炭,墓地铺设膏泥(图1);陕西新安机砖厂积炭墓[5],木炭从墓道平铺至墓室,墓室为土木结构,加夯炭层上置棺椁,四周填塞以炭,墓室内积炭厚度达2.9 米。另外,木椁积贝墓,即是在木椁与墓圹之间填充大量的贝壳。
3.夯筑。 夯筑技术主要体现在墓室、墓道填土及墓葬封土方面。 其目的主要是加固填土,减少渗水,起到保护棺椁的作用,如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M2[6],其封土即为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夯层厚度不均,厚0.1~0.2 米,但基本上都是从中部向四周倾斜。
4.设置排水系统。 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排水系统一般设置于墓室底部, 由墓室内部向墓室外部倾斜, 起到防止墓室内积水和防潮的作用。例如,广州汉墓M1166[7],其墓底与墓道斜坡反向挖有墓沟,并铺设陶水管,用于排积水。(图2)又如,江苏邗江县(现扬州市邗江区)宝女墩新莽墓[8],墓底设有排水沟,排水沟两壁竖立有木板, 且木板中间用鹅卵石填实,为新莽时期与王室相关的墓葬。
5.安装防盗门。 通过对墓门结构进行设计,实现防盗的目的。 例如,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墓中的墓门[9],两扇门向中线的板侧间凿进,做成长方形暗槽,以一块木栓横贯其中,把两者连接成一个整体。 门内侧底部横置一小方木,紧紧顶住门板。 两门的闭合处也立小型方柱一根, 上下两头插进横杨和门限上特为之而设置的洞眼内,使两扇门不易分离,进而实现防盗的目的。
图1 湖南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内填充示意图
(二)崖洞墓与崖墓的防护措施崖洞墓与崖墓为西汉早期新兴的一种墓葬形制, 目前考古学界将崖洞墓专指西汉诸侯王一级使用的横穴洞室崖墓。 西汉诸侯王陵墓大多“凿山为藏”。 《吕氏春秋·孟冬纪·节丧》载:“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顷之,至中郎将……顾谓群臣曰:‘嗟乎! 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 ’”所以,“凿山为藏”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防护措施, 既可以避免地下水位的困扰,又坚固易于长久保存。 此类墓葬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封门石及封门器的使用、墓道塞石、墓室墙壁的处理、排水设施的设计与运用等。
图2 广州汉墓M1166 陶水管道位置示意图
图3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封门器封门示意图
1.封门。主要有封门石、封门器的使用。封门器在墓中的作用是, 安置于墓门内侧地面之上,利用封门器齿后部自重的原理:起初墓门位于封门器的里侧(相对墓室而言),当墓门关闭时,向外侧拉动墓门,墓门经过封门器将封门器压下,当墓门拉至封门器的外侧时,封门器弹出,从里侧抵住墓门,如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各主室的墓门即使用了封门器[10](图 3)。
2.墓道塞石。在高等级墓葬的墓道中填大的石头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盗贼的侵入, 如北洞山西汉楚王陵墓[11],在墓道中段南部以夯土填塞墓道, 在墓道后段及中段的北部均以三层三列塞石封填,塞石空隙填有玉衣片、玉饰、残玉璧等(图 4)。 又如,驮篮山楚王陵墓M1[12],墓道为露天开凿, 墓道内有大型塞石双层双列,5组20 块封填,且墓道内的填土经过夯打, 并对封石铭刻进行序列编号, 可见墓道塞石的位置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3.对墓室墙壁的处理。对墓室墙壁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原岩为墓壁,一种是砌筑砖墙或灌注铁壁。 例如,河北满城汉墓[13],墓门与墓墙皆是在两层砌砖之间灌注铁水,使墓门与墙体更加坚不可摧。
4. 墓室排水设施的运用。 崖洞墓凿山为藏,虽然墓室已经不受地下水位的干扰,但崖洞内岩石的自然裂缝存在石缝渗水及滴水现象,因此崖洞墓同样注重墓室内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排水沟、渗水室、回廊等的建造。 例如,保安山M1[14]17,在门道两侧发现有安装门枢的臼窝, 在内侧斜坡甬道壁面上发现有安装门闩的石槽,除此之外,在主室的东、西回廊底部有排水沟槽,且各角室有专门的渗水室。
本文崖墓是指狭义的崖墓,即汉系崖墓[15],与诸侯王使用的崖洞墓建造形制相同, 是指开凿于山体之上以横穴崖洞为墓室的墓葬,主要集中于四川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在汉代广为流行[16]。 其建造形式是直接在石崖壁上开凿建造, 一般在墓室之外利用山体的自然构造作为排水沟或人为建造排水沟,在沟内覆盖砖瓦或填以卵石。 有大、中、小型,出现在西汉末年,至东汉末年逐渐衰亡。 其在规模、等级上不及崖洞墓,基本防护措施与崖洞墓相同但有所简化,此处不做赘述。
图4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塞石位置示意图
(三)砖室墓的防护措施砖室墓包括空心砖墓与小砖墓。 空心砖墓在战国中期开始出现, 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的中原地区,东汉时期少见。 而小砖砌筑的砖室墓在汉代中期出现于中原地区, 在西汉晚期广为流行, 逐渐代替空心砖墓成为汉代主要流行的墓葬形制之一。 大型砖室墓的墓主人属于中等阶层的官吏、 豪强地主或者大庄园主,画像石、画像砖的使用表明墓主将墓葬的防护集中于对灵魂的保护、 升仙与死后世界的设想, 墓内具体防护措施比大型木椁墓与诸侯王使用的崖洞墓简单。
1.墓内注重排水。有些砖室墓的底部建造有排水沟或排水管道,一般在墓室内用白灰、黄沙、木炭等防潮,如辽宁姜屯汉墓M45[17],在墓室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水沟, 南北贯穿墓室,年代为西汉晚期,墓主人用玉覆面,身份和地位较高。
2.墓室防盗设施的运用。砖室墓很注重墓室防盗。 一是在墓道及墓门的防盗方面,常见的有加固墓门与多重墓门的设置等。 例如,河北定县43 号汉墓[18]有两道封门,年代为东汉晚期,诸侯王身份(中山穆王刘畅)。 二是在墓室外部填充大量的沙、石,以达到防盗的目的。例如,龚家湾一号汉墓[19],墓葬为砖石结构, 在墓室、墓道内,甬室两侧,以及其顶部填沙、石,石与石之间复填沙, 以达到防盗的目的,同样在墓道口设置三重墓门。 (图 5)
(四)贝砖墓的防护措施贝砖墓属于积贝墓的一种, 在砖椁内放置贝壳,其功能与积贝木椁墓相同,见于青岛等沿海地区。根据填充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砖壁外、 墓底地砖下与墓室的顶部填充贝壳,如山东胶州盛家庄汉墓M9[20](图6);另一种是在墓顶和砖椁壁外部填充贝壳。 墓室之内填充大量的贝壳, 属于地方葬俗的一种,具有墓室防潮、防腐的功能,同时“砺壳难挖,甚于卵石”,应同时具有防盗的功能[21]416。
图5 龚家湾一号墓内沙石填充示意图
二、墓内防护措施的地域性特点受社会历史、自然环境、丧葬习俗、墓主人的等级身份等影响,不同地域、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墓葬的防护措施也有所差别,目前所见汉代墓内具有地域特点的防护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为积贝墓。 积贝墓因墓室之内填充大量的贝壳而得名,又称“贝墓”或“贝壳墓”[21]404-419。 所用贝壳基本为海贝,如以海螺、蛎蝗、牡蛎、毛蚬子、蛤仔、扇贝等海产软体动物的贝壳为填充物,有的还掺杂着卵石。 先在沿海地区使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使用,或是借鉴积石积炭的做法,就地取材,以达到防盗与防潮的目的。 “积贝”一般出现于竖穴土坑墓的木椁墓、石椁墓以及砖椁墓之中,使用者大多为中等阶层,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22]。 自战国晚期开始,至东汉以后退出历史舞台, 是渤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墓葬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埋葬习俗。
第二种为积石、积沙、积炭墓,包括积石积炭、积石积沙等组合,主要起到防潮、防腐的作用,同时达到防盗的目的。 墓葬中以石防盗的措施在春秋时期墓葬中已经有所运用,战国时期有所发展,目的皆为防盗[23]。 积石积炭墓的棺椁封护措施在东周时期比较流行,产生于西周时期, 在西周高等级墓葬之中积石积炭现象有所发现, 是当时贵族阶层使用的封护墓室的重要措施,主要目的是防盗与防潮[24]。汉代积石、积沙墓多见于关中、中原地区的中、高级墓葬之中,如西安、咸阳等地区大、中型汉墓中出现有土圹木椁积炭墓以及积沙、积石的多室砖室墓,西汉初至新莽时期皆有发现[25]。
图6 胶州盛家庄汉墓M9 贝壳填充示意图
第三种为涂抹或填充木炭与青膏泥的墓葬。 墓室之中填充青、白膏泥是晚商时期墓室防护的措施之一,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26]。 战国延续旧俗,在战国楚文化中尤其明显。 受战国楚墓和楚文化的影响, 在楚文化核心区域以及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 在墓圹与椁室之间填充大量的青膏泥, 起到防腐、 密封的作用, 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代早期墓葬中,表现很明显。 在中、小型墓葬之中,亦有采用青膏泥密封椁室的做法。 在内陆及北方地区,应是受到楚文化葬俗的影响,也出现了在墓葬中用木炭或青膏泥的方法。 例如,北京大葆台一号墓中,就使用了青膏泥,但是青膏泥中夹杂有粉沙质石英颗粒, 与南方楚墓使用青膏泥有别。 在陕西地区大型的木椁墓中,也有在墓底铺炭的做法, 如西安北郊枣园M1[27],墓室底部有厚2.6 米的炭,这种做法可能受早期楚墓做法的影响。 因此,涂抹或填充木炭与膏泥, 应是楚地或受楚文化影响的人群墓室密封、防潮常用的方法。
第四种为崖墓与崖洞墓。 罗二虎先生认为,西汉时期崖洞墓的出现以及流行的原因是,受选择形胜吉地、墓葬之中模仿现实世界以及“阴山为藏”等埋葬观念的影响,与古代的墓葬防盗措施有关[16][23]。 崖墓建造于山体之上,与崖洞墓“凿山为藏”相似,其本身即是很好的防护方式。 崖洞墓与崖墓的选址有效地避免了地下水位问题,加之墓内排水设施,使墓室及尸身得以长久保存。 崖墓在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于四川盆地, 后迅猛发展,在东汉时期风行,并波及至云南、贵州等地,成为西南地区流行400 年的一种墓葬形制[28]。 崖洞墓多见于西汉诸侯王墓中,在山东、河北、江苏徐州、河南等地皆有发现,其中徐州地区数量最多。
除此之外, 石椁墓是鲁中南地区较为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制, 一般于中下层平民阶级中使用,其常用防护措施是,仅在石椁上方复置石板,达到简单的防盗作用。
西汉时期受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 在墓葬防护选择方面有明显的地域差别。 同一种墓葬形制, 根据所在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地方习俗等,采取相宜的防护措施。 南方及沿海地区气候湿润,防潮、防水措施往往是设置排水沟与排水管道, 铺设木炭以及木椁周围填充泥质物,密封防潮性能较好。 北方地区气候干燥, 降水量相对于南方地区较少且集中,多见铺设卵石、石片等,卵石与石片较木炭而言,空隙较大,渗水性好。
各地区墓葬防护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还出现了多种防护措施混合使用的情况,如在南方地区,单纯使用青膏泥,而在北方地区,则把青膏泥与积石积炭混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防潮效果。 同时,墓葬的防盗设施往往会受到当地传统的影响, 如在浙江衢州汉墓中,墓内注重防潮设施的建设,以卵石承接或导出墓内渗水的方法, 这与浙江地区先秦时期的土墩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29]。 填充青膏泥的木椁墓在战国楚地较为流行,进入汉代以后, 楚墓的丧葬习俗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西汉墓葬之中有所体现。 久居南方的楚人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在墓内防潮、密封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些防护方法至汉代一直被沿用。 积石、积沙、 填充青膏泥等做法在东周时期竖穴木椁墓中较为流行,进入汉代以后,由于墓葬形制及墓内空间的变化, 一些墓葬防护措施发生变化,有些不再使用。
三、墓内防护措施的特点汉代的墓葬防护措施主要集中出现于中、高等级的墓葬之中。 两汉时期的帝王陵墓依山为陵,墓内防护与墓外防护并重,由于墓内为开放式的空间,因此,墓内的防护措施不再局限于椁室,而是转移到墓道、墓门及墓葬以外的封土之上。 皇帝、诸侯王与高级贵族处于社会的顶层,掌握着权力与较多的财富,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受“视死如生”观念的影响,更加注重对尸身及墓中随葬品的保护。 汉代墓内防护措施可分为尸身防腐、棺椁保护、墓葬空间防护以及灵魂保护四部分。
(一)对尸身防腐的重视《汉书·杨王孙传》载:“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 ”由此可见,“裹币帛”“造棺椁”、络束支体、玉石填塞皆是为了尸体可以长久保存。 目前考古中发现汉代对尸身采取的防腐方法主要有:洒酒,铺撒朱砂,使用多层纺织品缠裹尸体,在死者身上放置玉衣、玉琀、九窍塞、握玉等葬玉,在棺内放置香料、香草,等等。 较为典型的是西汉时期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对尸体的处理方法。 根据发掘资料推断,死者入葬之前可能经历了几个步骤: 入土前先用丝织物进行多重包裹,起到隔断空气的作用;停尸时间短;棺内外涂漆;往棺内倒酒或在尸身上洒酒;棺椁用木炭、青膏泥等进行封护[30]。 汉代皇帝及诸侯王死后,在墓室内牖下进行沐浴,之后设九窍塞,以防止死者的精气溢出,使尸体不朽[31]。 晋葛洪《抱朴子》云:“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 ”帝王及诸侯王、贵族用玉覆面或穿玉衣等, 亦有一定的保护尸身不朽的思想, 但是从目前出土玉衣的汉代墓葬来看, 玉质器物的使用在实际的防护中未起到长久的保护作用。
(二)多重棺椁的使用汉代棺椁延续周代棺椁礼制, 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 ”郑玄注:“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荀子·礼论》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棺用于盛装尸体,椁环绕棺外,层层相围。 “黄肠题凑”是汉代诸侯王陵墓使用的一种葬具, 最初使用在张耳墓, 是汉代丧葬礼制中最高级别的葬制,“黄肠题凑”经过帝王恩赐才能使用,是身份地位及荣耀的象征[32],众多的棺椁犹如天然屏障[33]。 多重棺椁的使用加之辅助密封手段,可起到保护尸身的作用,而多重棺椁的共同使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封土对死者的重压[34]。
(三)墓葬内不同空间的防护对墓道、墓门、墓室等多重空间分别进行防护,主要是防盗、防水、防潮。 防盗着重体现在墓门的设置、墓道塞石、墓室积炭积沙等方面。 墓门使用封门器、封门石,设置多重墓门,对墓门进行加固,等等。 墓道塞石见于大型墓葬之中,且塞石较多者,在塞石的大小、塞石的位置,都提前进行了规划。 墓室空间防盗包括墓圹与棺椁之间填充沙石、膏泥、贝壳等,或进行夯筑,使填土或填充之物更加坚固。 更有甚者, 直接在墓室之外或封石上镌刻哀求文字,通过叙述墓内随葬品寡少,令盗墓者止步于此,如徐州龟山楚王墓[35]即镌刻文字于封门石上:“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仁者悲之。 ”防水防潮形式多样,主要体现为墓室设置排水沟或排水管道、棺椁的密封、室墓底部铺设防潮之物,等等。
(四)注重对灵魂的保护受汉代谶纬、升仙思想以及“重巫信鬼”思想的影响, 人们害怕地下恶鬼对墓主人进行侵扰,于是在墓葬中放置镇墓辟邪、攘除不祥之物,从思想方面注重对墓主灵魂的保护,以求亡魂安定。 汉代墓葬之中起到辟邪作用的设置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实物类,主要有镇墓兽、镇墓俑、镇墓瓶等,作为随葬之物置于墓室之中,如威武擂台汉墓,在墓道口放置独角兽,甬道中撒铜钱,前室及前室南耳室放置车马仪仗俑。 尤其是东汉后期,墓葬中不同位置的镇墓器物具有特定的意义。 镇墓瓶在民间墓葬之中使用较多, 而且在墓葬中的位置也有所规定, 其不同位置象征的意义应有所差别。 如青海孙家寨东汉晚期M4 出土的2件陶瓶,上面分别书写有“中央”与“南方”[36];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有专门制作的木质的镇墓俑,置于棺房内。 上有铭文的镇墓瓶、镇墓罐,铭文内容涉及多种,有各种各样的作用,如具有驱鬼、辟邪等作用。 一些面目狰狞的武俑、造型奇异的镇墓俑,可起到震慑盗墓者的作用。 第二类为朱书陶文,即在墓葬之中的陶器上,用朱砂书写镇墓文字,这与第一类中镇墓瓶的作用相似, 是将特定的内容书写于器物之上,以达到驱鬼、辟邪的作用。 第三类为绘制在墓室之内或者棺椁之上的画像, 这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中尤为突出,如汉画像石上的大傩、神荼、郁垒、熊、铺首衔环、天禄、狰狞凶恶武士、方相士、四神、狗等,皆有攘除不祥、辟邪的作用。
四、不同等级墓内防护的特点西汉诸侯王墓葬选用木椁墓形制的居多,大型土圹木椁墓先挖墓圹,底部铺设白膏泥,再铺木炭,木炭之上放置垫木,垫木之上放置油松地板。 例如,长沙砂子塘西汉墓[37],封土由黄土夯筑而成,棺椁四周填塞木炭,于木炭之上填青膏泥,然后用黄沙覆盖,再进行夯筑,仅棺椁本身即分为内椁、外椁、内棺、外棺四层。 江苏、河南等地的诸侯王墓多选用崖洞墓,且防水设施完善。 在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之中[14]344,凿山为室的崖洞墓具有坚固、长久的特点,柿园汉墓、梁王墓、王后墓等主室的底部开凿有石坑,四周留有台阶, 其功能之一是使从石崖顶部渗出的水汇入石坑内, 经过下水道排到墓外,以保持室内干燥。
不同诸侯王墓除墓葬形制不同外, 在防护措施的选择上也有差异。 例如,河北高庄土坑竖穴墓M1,其石椁用石条砌筑,椁底两层石板之间填有木炭,用于防潮,未见其他防护措施; 而长清双乳山一号汉墓墓道内石块之间灌注有泥浆,墓室之内填土夯实[38];河北满城汉墓, 墓门与墓墙皆在两层砌砖之间浇注铁水[13]。
同一种形制的墓葬,防护措施也有差别,如同为木椁墓的长沙地区诸侯王墓和河北地区赵国赵王张耳墓,前者防护复杂,具有地方丧葬习俗的特点; 河北献县河间王陵墓M36则注重椁室的密封;广陵王刘守陵M104 与其他选用木椁墓的诸侯王墓葬相比, 防护措施较为简单:墓底平铺鹅卵石,直接置木棺,墓中设有排水沟。
总而言之, 西汉诸侯王墓葬在建造之前先经过规划,受墓葬内部空间布局与喜好、需求的影响,防护措施选择有别。
目前所见东汉诸侯王墓有石筑、 砖筑以及砖石砌筑三种形式, 墓内常用的防护方法主要有墓道夯筑,以及墓室涂抹或铺设白灰、黄沙、草木灰、木炭等,起到防盗、防潮、向下渗水保持墓内干燥的作用。 例如,东汉西穴高陵为砖室墓[39],墓道内填土含有大量的料礓石,经夯筑;山东临淄金岭镇一号汉墓[40],主室的内墙表面涂抹了泥灰, 顶部表面抹一层白灰, 白灰之上以木炭覆盖, 主室地面上铺木炭,木炭之上铺一层细沙。
地方豪强、地主、官吏等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墓内防护,但相比较高级贵族来说,防护措施相对简单,如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41],在竖穴土坑内填充木炭与青膏泥。 除此之外,在墓道内填土经过夯实, 于紧靠前堂中室南壁的封门墙板外,五花土层下,自上而下用八层砾石封门, 以及辅助有六排系绳立柱加固墓葬封门等,墓主属于列侯之类的地方高官。 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42]的墓坑至木椁四周,用红色沙土以及木炭相间夯填,年代为西汉晚期,墓主人为郡县官吏或者豪强地主。 当时,一般官吏与豪强地主,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死后注重墓室之内随葬大量的随葬品, 以彰显其富有程度,似乎不太注重墓室的防盗防潮。 东汉时期砖室墓普遍流行,从目前发掘的汉代大、中型墓葬来看,在墓地的选择及建造方面,防护措施较差,很大一部分已被盗掘或破坏,墓室内一般仅一棺或一棺一椁, 在棺床之上或下铺一层石灰、木炭,更简单者将木棺直接置于墓室地面上。
一般的中、 小型墓葬内部基本不做过多的防护, 囿于经济能力, 其随葬品的数量较少,防盗设施较为简单,注重形式化。 在一般中、小型砖室墓葬的墓室之中,棺下仅铺设石灰、蒲席、草木灰等,即仅在下葬时避免棺椁与墓砖、墓圹直接接触。
五、结语古代帝王或王侯、贵族,通过墓葬形制的大小、规模、随葬品的丰富以及墓葬设置的复杂程度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由此衍生一些墓葬的防护措施。 汉代墓葬形制多样, 防护措施根据需求呈现多样化。 首先,非常注重墓葬的防盗功能,同时注重墓室防水、 防潮, 还有相应的立法与惩治措施。 其次,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的积贝墓、崖墓与崖洞墓、积沙积炭积石墓、青膏泥填充墓,受地方自然地理环境、习俗等影响,体现了一定的地方特色,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墓内防护措施既有差别又相互借鉴。 最后,汉代受厚葬、谶纬及升仙思想等影响,墓葬之中随葬品丰厚,在注重墓葬的防盗、 防潮等功能的同时注重对灵魂的保护,祈求亡灵不受干扰,进入一个美好、自由的世界。 总之,无论采用的是何种形式的防护措施, 都反映了人们对灵魂不灭观念的崇信, 显示出死者或者生者对于丧葬文化的重视, 反映了人们保护地下现实世界与来世世界的需求。
猜你喜欢
措施
猪腹泻病防控措施今日畜牧兽医(2022年10期)2022-12-23 06:23:28治疗猪气喘病的措施今日畜牧兽医(2022年10期)2022-12-23 06:19:54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5期)2021-11-05 08:22:20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12-15 09:08:51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0学困生的转化措施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8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3期)2020-05-30 12:26:24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38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9年10期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的其它文章南京市栖霞区徐家村M4 出土器物词二首漫画园地龙门石窟失踪佛像探秘五步蛇身的电神及相关问题许昌出土汉代花钱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