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髹漆贴金层修复试验
作为千手观音面积最大、效果最突出的装饰层,贴金层的修复是整体修复工程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修复效果对千手观音整体效果展示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中期评估专家组的意见,为了进一步探讨千手观音石刻造像贴金层修复的合理方案,自2013年1月至6月,修复人员在试验区34只手的范围内,实施新一轮的修复效果试验。
试验目的
在前期、中期工作的基础上,此次试验的目的更多的关注于传统工艺与现代修复理论在修复具体操作中的结合。以保证文物“真实性”和不改变文物现状等为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从实践的角度探讨适合宗教类文物古迹的修复办法;在髹漆贴金类文物中如何实现修复的“可识别性”原则,如何在修复中兼顾“可识别性”和“整体性”原则,等等。
技术路线
在前期材料、工艺研究和中期样块、模型以及实体试验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修复原则、修复的稳定性后,修复贴金组技术人员对贴金层的整体修复方式(尤其是新金箔的使用方式)和修复效果进行了探讨,并将此次试验的技术路线确定为:
①贴金修复试验依据的根本保护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
②试验使用材料为中国传统大漆、经过清洗筛选的旧金箔和定制的新金箔。
③旧金箔回贴方法在前期、中期两次本体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善。
④髹漆工艺的基本工序为:生漆层—漆灰层—生漆层—金胶漆—(回贴层)—金胶漆—新金箔层。在处理具体修复对象时,根据石质胎体和大漆层保留情况的不同髹漆工序。
⑤贴金工艺在试验中进行工序上的细微调整,以实现不同贴金效果。
⑥对整个试验过程所有干预操作和干预效果,以图片或文字形式予以记录,作为本次修复项目的重要资料,以方便之后对本次修复工作过程的研究、探讨。
在确定了以上工艺路线后,技术人员具体实施了四种贴金效果试验。
2013年试验区四种髹漆贴金修复效果试验
试验一:旧金箔清洗后回贴,缺失部分以新金箔进行协色处理、不全色
案例:8-9-S14
使用材料:旧金箔,新金箔,大漆
具体工艺:
根据修复组所研究的髹漆工艺操作,在涂刷漆层的基础上,对清洗后的旧金箔进行回贴,缺失部分涂金胶漆,后用上好的生宣或x-60擦拭纸吸取表面多余漆液后贴新金箔,最后实施封护处理。
效果描述:
旧金箔回贴效果因其保存状况的限制(部分金颗粒脱落情况较明显),漆层露色面积较大,导致回贴金箔颜色斑驳不匀,金箔之间的衔接性较差。新金箔补色部分光泽和色彩较为饱满。为使修复效果更贴近旧金箔回贴处效果,漆层少许露色,新金箔间衔接性较好。新旧金箔对比明确、衔接比较自然。
试验二:回贴旧金箔,缺失部分进行局部全色处理
案例:8-9-S13
具体工艺:
对旧金箔进行回贴,缺失部分髹漆,过程中要力度轻柔、涂抹均匀,尽量减少牛尾刷的纹路,待髹漆层干燥程度达80%(即手触摸情况下漆液不沾手),贴新金箔,并用棉花等工具将新金箔压实、平整、走金,使新金箔达到光亮平整的视觉效果。最后实施封护处理。
效果描述:
旧金箔回贴效果因其保存状况的限制,漆层露色面积较大,使回贴金箔颜色斑驳不均,金箔之间的衔接性较差。同时缺失部分使用新金箔进行全色,实现传统大漆贴金工艺的最佳效果,光泽和色彩十分饱满,漆层不露色,新金箔间衔接性较好。局部全色效果使新旧金箔对比十分明确、衔接处差异明显。
试验一、试验二的问题总结:
通过试验一、试验二的两种效果尝试,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首先,作为宝贵历史信息的旧胎体,在经过清洗后,仍然由于本身材料的老化,在修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然继续出现起翘、脱落等问题。也就是说,旧胎体及旧金箔层本身不接受修复干预活动,自身将无法承担传承任务。
其次,简单的干预操作,如加固、封护等,也无法保证旧金箔的长期稳定性,以及艺术作品的整体完整性、统一性。
这两种现象的出现,要求在之后的试验中继续解决材料稳定性和干预对象效果一体性的问题。为此,技术人员进一步设计试验三,针对以上问题尝试解决方案。
试验三:回贴旧金箔,缺失部分经找平处理后用新金箔进行整体协色
案例:8-10-S5
具体工艺:
先对旧金箔进行回贴,待回贴层干燥后在金箔之间的空白以及凹凸不平处涂刷漆灰层,局部不平整处进行随形找平处理。(为了达到整体材料的稳定性)在整个手臂表面(包括回贴旧金箔部分和保存状况良好的原有旧金箔层)涂刷金胶漆,达到自然溜平效果。待金胶漆干燥后再次涂刷金胶漆,用擦漆手法去除多余漆液,约20分钟后用新金箔进行整体协色处理。最后实施封护处理。
效果描述:
髹漆工艺中增加了找平处理,金箔效果增加了新金箔整体协色的处理环节,使手臂贴金层实现了色泽、肌理较为统一的效果。考虑到千手观音造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身份,修复技术人员有意将修复效果控制在较为自然的程度,对整个手臂进行协色而不全色的处理方式。旧金箔回贴层因进行了找平处理,在协色后新旧金箔间的修复效果差异较小。
试验一、二、三问题总结:
通过前三次效果试验的尝试,可将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由于本体旧金箔的稳定性不佳,不干预或简单加固、封护干预都无法保证旧金箔层的长期存留。
其次,由于旧金箔的成色不均、金颗粒脱落情况严重,致使回贴处金色斑驳,漆层露色较多。旧金箔回贴处与新金箔协色或全色部分相比差异明显,整体统一性差,艺术效果受干扰。(试验一、二)
再次,为解决旧金箔材料稳定性问题,尝试在贴金工艺中增加找平、协色处理(试验三)。采用这种贴金工艺后的确极大改善了旧金箔以及旧胎体的材料稳定性,保证了历史信息的传承;但增加找平层处理却降低了修复操作视觉上的可辨识程度。
总体来说,前三次试验针对新、旧金箔材料的稳定性和可辨识原则的体现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为工艺的进一步改善、方案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充分准备。三次试验促进技术人员对整个修复工作进行了总体考虑,从而对贴金层的修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试验四计划。
试验四:回贴旧金箔,缺失部分经找平后用新金箔部分协色、局部全色
在前三次试验展示效果的基础上,经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要求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后,技术人员进一步提出了第四次试验设计并在本体上进行效果展示。在解决了材料稳定性和对象整体统一性的问题之后,试验四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可识别性”在修复后的新、旧金箔和新、旧胎体之间的双重体现问题。
案例:8-10-S1
保存状况:
8-10-S1手心向下,有法眼,臂较长,执法器,残缺部分较少。表面尘土、点状脱落、主要病害为分层开裂卷曲,其次为起翘。
揭金后现状:
8-10-S1主要病害为金箔地仗脱落、粉化剥落。大拇指和无名指指腹粉化剥落,食指第一、二指节背侧粉化剥落,小指指尖粉化剥落,每个手指都需补型。手臂、手背、手掌金箔地仗脱落。法眼彩绘地仗脱落。金箔地仗脱落面积:0.004 m2、露出大漆层面积:0.073m2、渗透加固面积:0.006m2。揭取下的金箔软化、清洗、压平后,可回贴金箔面积约为230.4cm2。
具体工艺:
技术人员确定在第四次试验贴金工序中增加旧金箔回贴层与胎体间的找平处理;在贴近效果上增加新补形胎体与原胎体间的可辨识效果。因此,形成既保证了新、旧金箔的材料稳定性,又实现了回贴旧金箔部位的可识别性,以及“隐蔽性”补形部位的可识别性,我们将之称为双重“可识别性”试验。
第一步大漆渗透加固
首先用松节油与生漆加以稀释调合成40%的比例生漆,髹涂生漆到胎体表面大概2~3遍,随型髹涂要均匀,尤其是新塑的胎体和原始本体面的结合部位,髹涂漆液时不能积累,要保留原始流平形态。第一步工序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新修补胎体与漆膜的结合性,以达到进一步髹漆黏接新胎体的强度,试验显示稀释生漆的渗透力度能达到1~2个毫米,生漆层使岩体与漆灰层实现了很好的结合效果;此外,这一操作也有助于增加原始胎体与新胎体结合的紧密程度。
第二步找平
待渗透加固的大漆干透后,在进行髹漆之前,必须对所用材料进行清洁,并用经过多次过滤、浓度100%的生漆髹涂。待生漆晾干后,用漆灰对整体进行找平并打磨,以加强新、老胎体的结合性,实现手臂整体胎体表面平整和协调统一。
第三步髹涂金胶漆
再于表面髹涂金胶漆(生漆、熟漆、桐油、银珠),待大漆干到它最强黏性的时候,即可进行旧金箔的回贴工作。
第四步回贴旧金箔
因每只手的形态不一、缺失部位不同、面积大小不匀,因此在回贴旧金箔之前,要先定点、定位、定尺寸、定工序几项操作相互配合,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回贴时因旧金箔普遍体积较小,因此回贴手法要轻;金箔要压实,否则极易再次起翘脱落;边缘部位要尽量结合,不过要视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调整。
第五步局部找平层
为了保证千手观音新、旧金箔材料的稳定性和贴金工艺的质量,在回贴旧金箔后需要对回贴旧金箔层与胎体之间做局部找平处理。大漆在干燥的时候可能会有局部收缩,首先检查结合部位、旧金箔的压实情况以及它们的边缘线,有不稳定的要及时处理,用漆灰补平,打磨时要用180目至1000目不等的水砂纸陆续进行打磨,再髹涂金胶漆,以达到它的整体自然性和稳定性。
第六步整体髹涂金胶漆
在对旧金箔回贴层与胎体层进行找平处理后,在整个手表面髹涂金胶漆。为达到金胶漆最大黏结效果,只需在干预对象表面保留少量金胶漆,多余部分用宣纸等擦除,待进行下一步操作。
第七步新金箔协色、全色
由于可回贴金箔量远远低于需求量,手臂大部分漆层裸露、无旧金箔可贴。这些原因严重干扰了千手观音的整体性、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对这些部位,考虑以定制的同样含量金箔进行补全。
新金箔因为性能稳定、色泽统一,用新金箔将旧胎体和旧金箔进行覆盖可以起到理想的保护功能。同时,根据相关修复原则要求,修复活动应使所有历史信息和现代干预操作具有可识别性。因此,技术人员在旧金箔回贴部位、裸露胎体部位和新补形胎体部位利用新金箔进行协色、全色等不同处理,使修复完成后的手臂可以实现近观历史信息可辨识、远观整体统一和保证材料稳定性的多重目的。
效果评价:
采用找平、协色的修复工艺是在之前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善处理。增加找平、协色的工艺后,不仅可以改善修复后贴金层的稳定性,还起到了减弱新、旧金箔间差异性的效果,从而保证了文物外观的整体统一性。
其次,对胎体新补形部分的贴金效果加以区别,使原本隐蔽的重要修复操作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到观者眼前,保证了修复工作和文物价值的真实性。旧金箔回贴处相较于新胎体的修复操作,其可识别性不明显,这是由于旧金箔回贴使用率低,面积小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除了通过视觉进行辨识外,为了更直观、详细地记录旧金箔回贴部分,修复工作组技术人员将整个回贴、协色、局部全色过程以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进行了完整记录,从而保证了日后对历史信息的查寻和辨识。
除此之外,考虑到千手观音作为重要的宗教类文物,其宗教功能作为原初创作目的不可忽略。试验四完成的修复效果基本上实现了“远观一致、近观有别”的操作要求,维护了千手观音的整体统一性,符合千手观音威严华贵的宗教属性和信众的信仰需要。